純凈水設備的污染問題主要集中在反滲透膜元件上,了解污染成因對設備維護至關重要。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污染發生的機制:
一、污染的本質與表現
膜污染是水中各類物質在膜表面及孔隙內不斷吸附、沉積的過程,可能導致膜孔堵塞、阻力增加,直接表現為產水量下降、脫鹽率降低或運行壓力升高。
二、污染的核心成因
1. 濃差極化的影響
水流經膜表面時,溶劑透過膜而溶質滯留,導致膜面附近溶質濃度升高,形成濃度梯度。這種現象會加劇污染物在膜表面的沉積,使污染速度加快。
2. 水中污染物的作用
無機污染物:鈣、鎂、鋇等金屬離子與酸根離子結合,易形成難溶性鹽類(如碳酸鈣、硫酸鋇),在膜表面結晶沉積;
有機污染物:天然有機物(如腐殖酸)、微生物代謝產物或油類物質,易吸附在膜表面形成黏性層;
膠體與顆粒物:泥沙、黏土等膠體顆粒及懸浮物,會機械性堵塞膜孔或在膜表面形成濾餅層。
3. 生物污染的形成
當進水中含有微生物(如細菌、藻類)時,它們會在膜表面繁殖并分泌黏液,形成生物膜。生物膜不僅會堵塞膜孔,其代謝產物還可能與水中其他物質反應,加劇污染程度。
三、膜材料與結構的影響
膜表面性質:膜的親疏水性、電荷特性等化學性質決定了其與污染物的相互作用。例如,疏水性膜易吸附有機物,而帶電荷膜可能與水中離子發生靜電作用;
膜孔隙結構:膜的表面孔隙率和孔徑分布會影響污染物的沉積位置。若孔隙率過高,污染物可能深入膜內部造成不可逆污染;
運行通量控制:過高的運行通量會加速濃差極化,而過低的通量可能導致污染物在膜表面長時間滯留,增加污染風險。
四、運行管理因素的影響
1. 預處理不足
未有效去除原水中的懸浮物、膠體或余氯,導致這些物質直接進入反滲透系統;
保安過濾器失效,使大顆粒雜質劃傷膜表面或堵塞膜孔。
2. 操作參數不合理
運行壓力過高或波動頻繁,導致膜元件機械損傷,增加污染概率;
濃水排放比例不當,使濃水側污染物濃度過高,加速沉積。
3. 維護保養不及時
未按周期進行化學清洗,使污染物在膜表面持續積累;
設備停用期間未采取保護措施,導致膜元件滋生微生物或被污染物覆蓋。
五、污染的預防與應對原則
優化預處理系統:根據原水水質配置合適的過濾設備(如多介質過濾器、超濾裝置),降低進水污染物濃度;
規范運行操作:控制運行通量在合理范圍,避免壓力驟升驟降,定期監測水質與運行參數;
建立清洗維護機制:根據污染跡象及時進行物理或化學清洗,選擇適配的清洗劑(如酸性藥劑去除無機鹽垢,堿性藥劑分解有機物);
加強膜元件保護:設備停用時注入保護液,防止微生物繁殖和膜脫水收縮。
純凈水設備的污染是水質、膜特性與運行管理共同作用的結果。通過分析污染成因并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,可有效延緩污染進程,延長膜元件使用壽命。當污染發生時,需根據污染物類型選擇合適的清洗方案,必要時尋求專業技術支持,避免因處理不當導致膜性能不可逆衰減。